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6-18 20:51 思想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科学发展观概述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共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主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4个具体方面: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2、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特征

1.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

2.科学发展观“一观二论”结构的特征

3.科学发展观在飞秒瞬间判断派别的特征

4.科学发展观成长过程的特征

科学发展观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其中又包括以下要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

2、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

(6)、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7)、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8)、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9)、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文化命题,它的整体基础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的统一性,“科学”二字是科学发展观将一切理论统一的关键,因为它符合《博弈圣经》中“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的宇宙本性。人人谈科学,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一词产生300年以来,知道的人很多,懂它的人很少。科学发展观也是一样,真正能讲出道理的都是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和优先唤醒的青年或学术才子。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主题,不必要人人都当成理论家研究它的内涵、本质、正理、战略,只要信仰它,接受它,按照它的定义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度量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就可以自我鉴别,自我判断,自我鼓励,自我惩罚。

科学发展观是自上而下的文化。如果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引用到所有的事情上,它的哲学范式就一级一级地按道德分清政治、经济、管理、实证、统一而做出比较,都看成一大半和一小半组成的国正论,再理解国正论的区分是哲学,是辩证法,是追求知识的唯一形式,我们就会认为,用博弈哲学思想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知识也就是研究科学。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博弈圣经》中内涵的解释: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以人为本就是让人们自主、自信、自强,不断地开发自身资源,让自己发挥无限的潜能;以人为本就是让人们认识自身,强调自我,塑造自己,提高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也是为了鼓励人民勤奋努力,转变各种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改变民生环境,争取人人幸福。

以人为本是让人们的感觉、思维在自由自在中寄托于自然瘾魂的意识,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精神世界就是神化的世界,神化则是人类文化在现实中的审美。神化也就是理想,是对未来提前的拥有。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这种美好的希望就是一种精神的文化。文化形成的初级阶段无因无果,既没有科学,也没有哲学,小到个人思维,大到集体狂欢,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它是一切文化的发源地。《博弈圣经》中写道:“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是第一次把人作为一个精神能源。人与物质两大能源的结合是一切事物成败的能量,特别是众多人的行为聚集之后,在特定的空间位置会显示出高度秩序化。当人们有意组合精神文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任何性质的偶然行为现象,会对整个背景造成严重的影响。从战争、恐怖和暴力的行为对局部的破坏形成的秩序可以看出,宇宙之间的各种秩序都是遵照以人为本的行为运行的,特别是人在博弈实体里,在处理重大社会问题中,行为的内在秩序也就是代表了宇宙的内在秩序。

谁能掌握以人为本这一精神能源,谁就拥有安全,谁就可以创建或组织有效率的博弈实体,从而让更多的人在博弈实体里建立博弈对局,将自己的主张意图不断地扩充,让大众把创造价值的运动变成博弈竞赛的游戏。

精神能源是多种形式的生命体,它能产生对外部活动的能量。精神能源的根本就是动力,它是劳动创造文明的开端。精神是文化,是文明之源。《博弈圣经》上说:“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任何通过瘾魂信息均衡的传递而产生能动的功能,都是精神文化的起源,也是生命的起源。物的惯性是物的精神,感知状态是它的瘾魂。天下万物都有瘾魂,瘾魂是绝对的精神能源,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和物的瘾魂相对性产生的运动。自然界这个庞大的博弈实体存在一种法则,两个不同的属性相接触会产生流动的道德协同,如高温向低温流动,正电向负电流动。自然界里流动着众多的道德协同,流动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起源。总之,粒子是生命,电子是生命,热子是生命,所有的误差都是生命,任何动态的粒子都是生命在演化。一个人、一棵草、一棵树、一条狗,他们利用任何自然能量集中之后变为动态的就是生命的流动过程,就是生命的起源。因此,所有的流动都有被利用的价值。

物体的瘾魂与人的非绝对对立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观念,它是博弈文化的潮流。现代自然科学揭示出人与物的瘾魂相对性,它是博弈的机制,是人的内在行为携灵现象所确立的博弈运动方式。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也就是第一博弈文化推动力。人与瘾魂分裂的文化属性使哲学得以形成博弈运动的思想,用国正论的辩证法进行的语文学表达将成为自然派哲学的科学理论。

人们对自然科学的信仰,也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信仰,这都是大自然主义、大社会主义、大背景主义、大国家主义的内容。它是道德与博弈、精神与物质、信仰与科学、政治与经济的结缘,是博弈实体的文化概念。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在透明中、在阳光下让人心转动这个世界。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效应是对科学的信仰。精神与科学可分离可对立,又相互默契为一个博弈实体,从而彰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博弈正理,倡导利他主义,和谐社会,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目的就是把生物学和物理学双重秩序统一起来,为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辟道路。

人们在社会中使用的时间、精神和博弈行为都是起源于一个点,然后走一条不归路,它具有不可逆性。所以,认识以人为本的行为过程是认识珍惜生命能源应用的过程。所有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法学家、企业家、社会管理学家也都是沿着博弈行为的结果分析而遇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机制或形式,都是通过控制内部博弈行为的最终得失而保持其活力和竞争力,只有不断地对内部精神能量和管理形式进行整合,才能转变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秩序。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找到了一个非物质动态能源。也许若干年之后的政治家不得不承认,以人为本就是大自然早已创造好的一个能源装置。无论谁发现了它,都会奉为民族之尊。

以人为本的目的是汇集和沟通无数的智慧,在文化多元化的时空里进行无数的博弈对局,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创作平台上的精灵,随时都处于创作的临界状态。人们看到大自然就是利用人们的劳动和创作使事物的一种情景变成另一种情景,使事物的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大自然才会神奇地成长。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让所有人用劳动的创作参与自然的演化,加快各方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起源

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现象,只有高级的文化才孕育出科学发展观。《博弈圣经》中对文化的形成曾这样的陈述:"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国正论:它是一个实体性质的地域似的区间,具有复杂的结构,用情、理、法、力都不容易分割的一个不知大小的抽象体。从中我们可分出正确和期望得到的那一小部分,与反相对、与负相对,又可以判断事物的道理。世界上的万物、事件的结果,都是不平等的、非绝对对立的两块,大的那部分是国,小的那部分是正。"

《博弈圣经》中说:"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是一部自然发展史。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

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

《博弈圣经》203节中说:"我们有一种感觉,生命指挥无生命的东西产生出千奇百怪的物势影像,可以达到所有人的目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存在于有机和无机之间,可以通过复杂的无机体和装置产生无法理解的功能。在混沌和有序之间有一个夹缝,这里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外人所不知的黑匣子。谁能在这里有所认识、找到一部分常识、找到与现实的平衡,谁就可以得到期望值。我把混沌和有序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称为边缘,也是我习惯讲的边界,很多复杂的现象都出现在这个边界上,可能这里还有没被发现的元素,这里储存有外人不知的信息,这里可能还是个禁区,是一个从未探索的地带。很多科学家都曾猜想过,这里可能保存有自然界的档案。两个金属缝中出现X线,两个硅片中间会发光,冠军型的企业在狭缝中得意狂妄,科学家总是在这个夹缝中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夹缝中发现的一个文化世界。(物势影像:博弈中的一个影子模型。把人在博弈中的行为特性所指向的同一方向按同特性转换,一个不可复制的现象发生了,给出的这个迹象,就是一个初始状态,这是一个开端、一个边界,一个问题的入口,在这里可以计算未来。)

"如果成为这里的角色,完全自由地在这个边缘上作出博弈正理的运动,也是万物开始的地方。了解什么是起源,什么是死亡,按照生物特性,淘汰老的,让新生物种的规则成为一个开放的永恒变化着的未来世界。"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看清粒子行为的内部结构,建立决策粒子二特性对局,这是唯一成功通向破解奥秘的理论。)

科学发展的文化进程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发现,它又是一个文化进程。在博弈的文化进程里,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融入社会,深入人心,变成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的博弈世界观。在资产与共产双方博弈对局中,自然产生了第三空地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文明和科学的进程中,就是在这第三空地里不断地创新,中国社会就是在这个文化进程中得到繁荣和发展。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

《博弈圣经》中说:“大自然用时间创造了文化的次序,人类根据大自然双重性和第三空地的优雅产生了博弈智慧的深度。”

科学发展观以国情为背景,在多年的实践中,在资产与共产的理论相互交替纠缠中,在成功和失败中,在经验和教训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创新型国家,它是一个“博弈实体”。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博弈实体”的战略性命题。 《博弈圣经》中说:“应该从战略和战术的横向对局的第三空地里产生博弈的混合、排序、定性,才可能有所发现。”

科学发展观的发现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将与资产和共产三方平等博弈,互访、互渗、相互交替。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在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在国正双赢理论的实践中,创造和谐社会的双赢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大自然的博弈占优特性。因此,它是一个政治科学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与正理均赢论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与正理均赢论会使我们想到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2:8法则,也会想到古往今来社会的贫富状态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财富出现了有序和规律性的流动,这会导致一部分人生存的危机和社会的动荡,为了打破这种有序和规律就要靠政府宏观控制。解决贫富差别不是共产,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双赢,而是根据博弈哲学的本质,根据正理均赢论的理论,让全民赢得富裕。科学发展观的统筹与正理均赢论是执政理念的艺术表达,也是执政的精神哲学。《博弈圣经》中宣称,谈赢比什么都令人兴奋。根据正理均赢论的理论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它就是政府的纪律,也是政府调控博弈实体经济的宏观秩序。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亚当•斯密的普遍繁荣、纳什的均衡、马克思的共产理论,产生了政府的各种统筹的行为。政府通过正理均赢论的战略调控手段,制定公平的原则,引入道德与博弈的盛衰机制,并植入到生物界和社会领域中,就会使整个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的自然形态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合作时用双赢的概念,其实双赢是对一个局部的情景进行的口语化表达。《博弈圣经》中说:“国正双赢理论可以用于日常所有的事物,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双赢概念的理论,只有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才能谈双赢。”假如三方合作,双赢预计着阴谋,共赢又是不符合逻辑的表达。社会中有太多模糊的概念是文化的属性,文化中的虚拟行为就是决策人的生物亲序行为,它会堆积成未来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以及社会动乱,它排放那些高熵混沌会掩盖实体里的真相,最终人们看到的都是虚拟的泡沫假象。也许现在企业高管的高工资,是在繁荣假象的背后正在蚕食着实体,也许是利用博弈实体特权正在进行分赃。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是借用了大自然的均衡和共产社会的均赢模式,各国政府也都在使用共产的绝大部分内容,用正理均赢论的博弈概念谈论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才更加严谨,不可挑剔。正理,是正确、正当的意思。印度哲学的解释就是想到他人,替他人着想,也就是东方人提倡的自我牺牲,为人民服务,相当于《博弈圣经》上说的“利他主义”。

我们在任意的时间和空间,都可看到两国建立的正常合作关系,宣称为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实际上就是两国建立一个临时的博弈平台,就是一个博弈实体。两国临时的文化战略没有友谊,只有博弈。它们的博弈文化战略就是在高熵混沌的世界里寻找和谐的正理均赢文化。正理均赢论才是当之无愧的外交博弈理论,是通行世界的国家外交词汇,是外交语言的文化核心。

在各种形式相互的合作中,用“正理均赢论”一词,能够揭示合作伙伴的人格和个性的思维特征,它合情合理,又强调了人的尊严。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合乎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它能显示首脑们在高熵混沌社会中建立和谐社会的智慧,也可增进合作伙伴们的幸福感。《博弈圣经》中说:“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世界上一切智力的合作进步,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幸福感。所有人在春风得意时会不断地扩张,形成了大于2的合作共同体,这个虚拟的博弈实体是一个竞争的结构,也是政治的大道德,它的本质是经济学的博弈属性,《博弈圣经》在《博弈文化属性之魂》一文中说:“竞争就是博弈,博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自私的学说,使人的行为私下勾结,在理性地尊重事物之后,便腐蚀家庭和所有人的行为,所以,一直被人咒骂。”不管人们如何用双赢、共赢美化这种合作都有可能出现利益上的纷争,也有可能会出现关系的突变和负面行为,矛盾、争吵甚至战争。在此过程中,大部分人会忽略了博弈实体中实体与性质的关系,而是一直围绕着博弈论中的矛盾概念在性质的对决中做出竞争性的对抗。《博弈圣经》中《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给出了博弈论的定义:“我们把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相对均衡的语文学理论,称为博弈论。”

目前,博弈的形式仍是直接强权、威慑、恐吓、掠夺,只知道残暴地把棒子加粗、炮加大。实际上,粗暴的简单性成了各国首脑和军事家之间显示博弈优势的全部思维和博弈行为的直接内容。《博弈圣经》中《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中写道:“谁能让现代的博弈行为接近野蛮,谁能让友善与凶残之间的距离大到令人不解,谁就在博弈中取胜。”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各种所谓的战略合作伙伴一般是大于2的国正双赢结构,是一个国正论实体,国比正大,国是空间,正是未来。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看两国的合作就会发现,任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实就是一个表现输赢的合作平台。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

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

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

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且随着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这些事实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关文章: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2023-11-17